1958年因主席说: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他隐姓埋名30年
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8-02
  • 浏览:

  面对中国的请求,赫鲁晓夫嘲讽道:“你们搞不了!”毛主席霸气回应:“核潜艇,一万年也要搞出来。”为此,他隐姓埋名30年,重新现世,即惊艳世界。

  1924年,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乡医之家,自小看父母行医救人,他也立志了要做一名救苦救难的医生。

  1937年,卢沟桥事变,日本展开了全面侵华战争,沿海一带的的城市,天天遭受敌机的轰炸。

  学校因此停学了,14岁的他,在大年初四,拜别父母,先后在聿怀中学和桂林中学求学。可是没想到,他的求学梦,在一次次的飞机轰炸破灭。

  警报每响一次,他就只能跟随逃亡的人流,逃往防空洞一次。那种仓皇而逃的不安与恐惧,令人无比疲惫与憎恨。

  最后,他将这一切归于中国的武器太落后,要想改变这种挨打的局面,我们也需要飞机,需要大炮,需要军舰……

  也许是从小在海边长大,令他对海洋总有种道不明的情缘,1945年,他以第一名考上国立交通大学(今上海交通大学),师从我国著名船舶设计师和船舶学教育家叶在馥。

  在这个精英荟萃的大学,黄旭华犹如一只不知疲惫的蜜蜂,沉醉在芬芳馥郁的知识花蜜中,孜孜不倦地学习。

  学成后的他,先后在几个海港单位工作,直至1954年,他被调往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,并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,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第一艘猎潜艇。

  也因为有这段经历,当美、苏核潜艇先后下水作业成功后,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,我国从全国各地优秀的科研人员中,挑选出29位专家组成造船技术研究室,研制核潜艇。

  而黄旭华自然是首当其选,当他接到通知来到北京后,才知道国家准备研制核潜艇。

  这是一项绝密的工作,单位要求不得向他人,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儿,均不能透露半点消息。

  这是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究所,没有一个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,但这些困难,都不能阻挡他们想要为国家研制先进舰艇的热情。

  1959年10月1日,赫鲁晓夫来华访问,中央再次向他提出希望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时,赫鲁晓夫傲慢地说道:“你们搞不了!”

  当月,毛主席和周总理商谈后,一致认为不能一直让别人卡住我们脖子,主席霸气地说出激励大家不要气馁的话:

  既然没有参考资料,没有技术援助,那就从他国收集来的有关核潜艇杂志中,海淘一般,从零碎的资料中汇总出核潜艇的整体布局。

  而这得耗多少时间和精力呢?没人在乎。而这样推测出来的东西,到底可不可靠呢?也没人敢肯定。

  黄旭华一群人如获至宝,一群大男人围着两架玩具模型,拆了装,装了拆,拆了画,画了算…

  就这样,每天重重复复,这些看起来枯燥乏味的事情,却真的让他们发现,模型密密麻麻的设备,与他们凭借稀碎的资料画出的图纸是一样的。

  当时,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是水滴型。“水滴”就隐含着大海的一份子,与海融为一体。那么水滴型核潜艇,自然是指摩擦阻力小,水下机动性和稳定性好。

  没有这方面的知识,那就自学,除了研究实验,他们就是看书,为自己充电。没有计算机那就用算盘。

  美国要分三步有的事情,我国却通过模型潜艇试航的办法,一步到位,不用再走弯路了。

  自此之后,他一家人在大众面前完全消失,留给世人的仅有一个神秘的145信箱……

  岛上的风沙很大,一场大风下来能把人吹倒。想种树,绿化下荒岛,结果白天种下去,第二天早上起来树苗的影子都找不到了。

  岛上吃的、用的、穿的,全靠人出岛出差时,采购回来。岛上没车,因此,每来的为了能多带点物资,都选择用扁担挑,最厉害的“挑夫”,最多的时候挑回来23个包裹,一百多斤。

  做核潜艇,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计算,在那个没有计算器的年代,所有的计算全靠人工计算,那就很可怕了。

  为了计算出准确的数据,黄旭华将研究人员分为三组,同一数据同时分三组进行计算,只有三组计算出来的数据都是一摸一样的,才能一致通过。

  就这样,科研人员们窝在研究室,手里拿着算盘,低着脑门,就在那不停地算了,一天下来光听到啪啪的算盘声,和偶尔的小声话语。

  当然,这种枯燥单调又简单的工作,也会让不少年轻人觉得憋屈,我堂堂一个高材生,跑来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做这种的简单活,太大材小用。

  黄旭华想出给所有设备,管线称重的土办法,几千吨的潜艇,设备管线数以万计,每一种均是派人到设备厂弄清设备的重量和重心,安装时,让年轻的大学生拿着磅秤,站在一旁称重、登记。安装结束还要把剩余的边边角角过称,扣除。

  这是一个枯燥乏味,没有挑战性的工作,而且黄旭华还要求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,检查不合格,退回去返工到合格为止。

  现在我们做的是关乎国家国运,是大事业,经过我们手的每一个数据,看起来虽小,但最终汇集而成的就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,那是惠及后世子孙,不可估量的伟大功业。

  就这样在黄旭华的言传身教下,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成长,严谨细致,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,使得他们研制出来的核潜艇完全达标。

  黄旭华带领团队仅用了13年时间,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,走完了美苏至少走30年的核潜艇研制之路,

  在这13年中,科研曾因特殊原因而被迫停止过的,可这些都没有办法阻止我们可敬的科研人员。

  1988年4月29日,我国新型号的潜水艇深水下潜实验,随着潜艇入水50米、100米.....直至300米,成功!

  黄旭华自接受任务到1988年,整整30年时间,从满头青丝到满鬓苍苍,这位总设计师,没有回过家乡,没有告知过家人自己的工作,甚至连通讯地址也仅是一个数字145号信箱。

  父母给他写信,问他工作情况,问他生活好不好,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看看。哥哥姐姐写信告诉他,父母老了,能回家就多回家看看吧!

  可是毫无回应,愧疚的黄旭华,只能在逢年过节时,将自己节省下来的工资寄给父母,但总盼儿归的老人,失望之余,又将钱退了回来。

  父亲病了,上北京治病,一心想见儿子最后一面的老人,最后还是失望地闭上了眼。

  1987年,一篇报告文学《赫赫而无名的人生》在《文汇月刊》发表,文中比较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。

  此时,黄旭华的家人才知道,原来自家杳无音讯的“不孝子”,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业。

  1988年,核潜艇南海试潜实验,黄旭华顺道来到阔别了30年的老家,看望年迈的母亲,此时的父亲、大哥早已去世很久。

  93岁的母亲心痛儿子,青丝去,白发回。花甲之年的儿子心怀愧疚,父母最需要自己时,无一日尽孝。

  时至离休前,这位将自己一生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老人,每天仍旧准时出现他的研究室,继续带领着我们的科研团队踏步向前。

  同年10月黄旭华向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,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,以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。

  强国之路,何其漫长,可也因为有着无数个像黄老一样的无名英雄,舍小家,为大家,忍常人所不能忍,以自己的青春,以自己的热血铸造中国的强国之路。

  让我们向这些英雄致以崇高的的敬意!让我们继承先辈的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联系地址:

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

联系电话:

400-123-4567

服务热线:

13800000000

联系人 :

张生

E-mail :

admin@youweb.com

扫一扫,关注我们

服务热线

400-123-4567